国内多所高校开设“死亡教育课” 引导学生正视死亡、敬畏生命

央广网北京4月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将至,各大高校开设的“死亡教育课”“生命教育课”引起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在内的约20多所中国高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

清明节前,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学生模拟了一场临终告别,同学们分别扮演逝者、逝者的亲朋好友,体验了告别仪式的全过程。有学生说:“在扮演过程中我也真实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需要更多去陪伴我们所珍惜、所爱的人,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作为中国较早一批开展“死亡教育课”的高校,山东大学已经连续开课14年。早在2006年,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王云岭发现有的学生对遗体解剖感到恐惧、焦虑,有的学生忌讳谈论死亡,这些都源于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王云岭表示:“我希望通过这样一门课程来解决或者缓解他们的死亡恐惧。我把死亡教育这门课程定性为‘名为谈死、实为论生’,这就是它的宗旨。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唤醒学生的死亡意识,意识到人生有死,这就凸显了我们生活的迫切性。”

王云岭说,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公开讨论死亡话题,如尊严死亡、安宁疗护、安乐死等。考虑到只开展理论教育,学生难以产生深刻感受,他还带领学生到殡仪馆参观完整的殡葬流程,让学生站在生命终点重新反思和规划自己的人生。“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死亡应对能力的影响更加持久。在学了这个课程之后,他们就觉得可以在阳光下与自己的朋友、亲人来讨论这个问题。当学生能够达到这个程度时,从生死学的角度讲,这个学生就已经达到了死亡脱敏的状态。死亡脱敏的意思是,不再把死亡这个词视为忌讳。”

王云岭介绍,目前,学生选修死亡文化与生命教育课程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死亡恐惧和死亡焦虑。他说:“每个学期一个班班额为120人,通常学生需要抽签才能选课。后来不得已,每个学期开了两个班,也就是240人,但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比如智慧树课程,上一个学期的选课人数达到15000多人,这说明普通专业的学生对于死亡教育这样的课程也非常感兴趣,也有很高的积极性。”
在王云岭看来,死亡教育课程对学生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他说:“我们可以通过课程来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及解决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如果问题解决了,他们生活当中的障碍消除了,他们自杀的理由或者原因就没有了。因此,我们认为,死亡教育课程或者身体教育课程可以降低青少年的自杀率。”
选修“死亡教育课”的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欧阳在结束该课程后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说:“作为一名医学生,以后肯定要在医院工作,在医院对待每一位病人的时候,都应该尽自己的全力去救治他们,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工作,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王云岭认为,虽然中国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但对比国内高校整体发展规模和在校大学生数量来看,这样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中国开展死亡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模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引导公众摆脱固有观念,正视死亡,同时认识和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由于忌讳谈论死亡这样的传统文化,我们是把死亡隐藏起来的。现在我们的死亡更多发生在医院里,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很少能够直面死亡现象,这就造成了人们对死亡的无知,同时也造成了对死亡的恐惧。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死亡教育来改变这种状态,让人们懂得死亡,同时缓解人们的死亡焦虑、死亡恐惧,然后进行死亡脱敏,让人们能够在公开场合下谈死亡。这样我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就不会那么仓皇失措,就不会那么无助,我们就能够理性地做出自己的打算,选择最好的死亡方式。”王云岭说。

版权说明:文章内容来自央广网,其用途仅限内部交流;感谢原创作者,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