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将至,各大高校开设的“死亡教育课”“生命教育课”引起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在内的约20多所中国高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
清明节前,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学生模拟了一场临终告别,同学们分别扮演逝者、逝者的亲朋好友,体验了告别仪式的全过程。有学生说:“在扮演过程中我也真实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需要更多去陪伴我们所珍惜、所爱的人,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作为中国较早一批开展“死亡教育课”的高校,山东大学已经连续开课14年。早在2006年,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王云岭发现有的学生对遗体解剖感到恐惧、焦虑,有的学生忌讳谈论死亡,这些都源于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王云岭表示:“我希望通过这样一门课程来解决或者缓解他们的死亡恐惧。我把死亡教育这门课程定性为‘名为谈死、实为论生’,这就是它的宗旨。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唤醒学生的死亡意识,意识到人生有死,这就凸显了我们生活的迫切性。”
王云岭说,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公开讨论死亡话题,如尊严死亡、安宁疗护、安乐死等。考虑到只开展理论教育,学生难以产生深刻感受,他还带领学生到殡仪馆参观完整的殡葬流程,让学生站在生命终点重新反思和规划自己的人生。“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死亡应对能力的影响更加持久。在学了这个课程之后,他们就觉得可以在阳光下与自己的朋友、亲人来讨论这个问题。当学生能够达到这个程度时,从生死学的角度讲,这个学生就已经达到了死亡脱敏的状态。死亡脱敏的意思是,不再把死亡这个词视为忌讳。”
版权说明:文章内容来自央广网,其用途仅限内部交流;感谢原创作者,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