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辛方坤
随着殡葬改革逐步迈向深水区,殡葬活动中大操大办、封建迷信、乱埋乱葬、殡葬管理等难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阻碍了殡葬活动整体向现代文明迈进的步伐。现行殡葬法规要求的每一项硬性任务,都是向千年旧俗挑战的一场社会变革,其难度可想而知。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强调:“殡葬改革是社会改革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服务的一部分,改革需要形成合力,建设优质服务体系也需要形成合力。”这就需要强化政府、民众、行业组织、其它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共治,形成统一力量,共同“实现殡葬服务进阶”。
一、当前殡葬业面临的协同治理困境
殡葬,包含了人们太多情感,它是向生命作最后的告别,也是世代传承的文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死后要体面风光地下葬,殡葬消费的高低与孝心紧密相连,花费越多,孝心越大。由于媒体对绿色殡葬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很多人对其了解甚少,使得这一理念在现实中难以得到广泛认同。树立绿色文明殡葬的观念和风尚,将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需要寻找公众需求与社会利益的结合点,让民众、社会与政府共同发力。
二、殡葬行业协同治理的思路
协同治理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理论,是协同学和治理理论的有机结合。协同治理的前提就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这就是说,不仅是政府组织,而且包括民间组织、企业、家庭以及公民个人在内的社会组织和行为主体都可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由于这些组织和行为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利益需求,也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在社会系统中,它们之间保持着竞争和合作两种关系。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必须强调各主体之间的自愿平等与协作。协同治理就是强调政府不再仅仅依靠强制力,而更多通过与民间组织、企业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对话、相互合作等方式,建立伙伴关系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殡葬业的协同治理需要强化其社会属性,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边界,改革现有体制机制,再造殡葬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推进殡葬事业单位的自我革命,解决殡葬领域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具有基本殡葬服务功能的设施和公益性公墓,是承接殡葬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和服务机构,保持其公益属性乃题中应有之义,要坚持由政府建设管理。殡葬行业协会在实现“政社分离”后,主要使命是通过行业共同规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主要手段是通过订立公约等行为方式参与殡葬市场秩序的维护、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可以开展殡葬改革宣传进社区,形成社区文明新风尚。
三、殡葬协同治理的具体建议
(一)深化政府层面放管服改革
版权说明:文章内容来自殡葬文化-辛方坤,其用途仅限内部交流;感谢原创作者,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